时值盛夏,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小孟工业园里,一派繁忙景象。经过一年的努力,3D打印中心、精密机床配套加工产业园等10个中关村项目已经陆续投产。
这一系列项目的建成,在为区域经济带来资本的同时,还带来了技术、人才等一系列发展要素。新要素的涌入,让经开区工业插上了“数字化”、“智能化”的翅膀,实现了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的转型。
高效率、低能耗的工业发展模式,正在成为经开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脉络,千亿级生态工业园的美好蓝图也愈发清晰。未来的小孟工业园,不仅会成为贵阳实践生态文明理念的“工业样板”,更会是带动贵州省制造业实现大迈步的“火车头”……
7月2日,在经开区精密机床配套加工产业园的生产车间,12台大型数控化设备正在高速运转着。轰鸣的机器声、熟练的操作手、整齐的流水线……这几个月,加工园内40多家企业的生产线就没有停过。
“今年,多了20家企业给我做配套,我们的产能提升了一倍多。如果能跟北京地铁公司谈成合作,那么我们公司今年的订单总额就会突破2000万元。”贵州西克尔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京说。
作为经开区较早投产的中关村项目之一,今年2月初精密机床配套加工产业园的顺利投产,不仅让经开区原有的40家相互关联的刀具企业有了新的生产基地,同时加强了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让企业从过去的“单打独斗”走到了今天的“协同创新”。
经过一年的建设,去年9月在经开区落户的10个中关村项目已经投产了4个,其中,既有科技服务类、也有产业类。
“中关村项目的投产,不仅为经开区带来了新的产值,这些项目还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催化剂’,能够让区域经济保质保量地发展。”经开区园区办公室副主任李辉说。
以3D打印中心的投产为例,自去年9月底投入运营以来,该中心已经掌握了快速成型、逆向工程等6项技术。目前,中心已与贵阳市120多家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并与其中12家企业在工业设计领域开展了具体合作。
今年,通过拓展3D建模应用领域的服务,该中心计划为企业提供更精确、更有效的工业设计指导。
正是看中中关村项目的辐射带动效应,去年9月开始,经开区将中关村项目的推进工作作为区域发展的战略重点,联合产业发展局、园区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借助京筑合作平台,简化审批程序、争取发展要素、积极协调推进难题——
在争取项目融资上,经开区积极对接北京中关村企业,通过中关村的科技金融平台,积极争取中央在技术创新、融资担保、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等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借助“北京要素”促进项目成长。
在完善服务体系上,经开区借助 “一站一台”,为中关村项目的落地争取科技资源、服务资源,与此同时,在项目建设上,经开区还积极协调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供应,保障项目建设如期完工。
在产业引导上,经开区合理布局中关村项目,通过项目的落地与投产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群,形成特色园区,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外在知名度,让企业在发展中节约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在中关村项目紧锣密鼓建设的同时,经开区积极参与到贵阳市的大数据招商活动中,大力引进工业增量,注重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龙头企业,抓住省、市打造经开区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机遇,按照“核心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通过围绕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协作配套,延长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大力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使其成为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今年3月,借助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平台,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引进5个大数据项目,项目投资总额达60.2亿元。
截至到今年5月底,小孟工业园内的工业企业总数已突破60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6家,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45家,年产值10亿元至100亿元龙头企业11家,年产值5亿元至10亿元龙头企业9家。
事实上,自2010年以来,经开区就保持着年均23%的经济增速。经过多年的积累,2013年底,经开区工业总产值已突破400亿元,工业经济已经突显出规模效应,初步形成了以特种车辆、航空航天制造等产业为龙头的特色产业集群。
根据规划,到“十二五”末,经开区将培育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2——3家、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5——7家,力争在2015年建成千亿元生态工业园区。
“中关村、大数据项目在小孟工业园的落户,能够加速经开区工业经济的转型,以更少的占地换取更大的经济增量,最终实现‘千亿元生态工业园’的目标。”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
机遇源于视野,视野决定发展——
经过反复研究,经开区以中关村、大数据项目的落户为契机,对产业重新进行了规划与修编,进一步集聚产业、培育完善的服务发展平台、加强产业关联度,站在更高层面上对辖区工业经济进行了重新部署。
这一发展思路,很快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认可,2014年6月底,《贵阳市小河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实施方案》已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
根据《方案》,经开区将着力引入高新技术产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立足自身产业优势,将项目、技术、科技以及人才资源转化为区域发展的新动力,让经开区的装备制造业走向现代、走向高端,站在全市发展前列,带动经济快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