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的同志们、朋友们, 女士们、先生们:
一、平凡人生,非凡业绩
二、自主创新,辩证思维
- 敢于创新与求真务实
- 沈鸿同志不迷信权威,敢于依靠中国人自己的聪明才智,研制国内以前不能制造的先进设备。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科技基础比较薄弱,许多科技人员对自力更生研制重大装备缺乏信心,不少人有依赖苏联专家和国外技术的心理。当时,就基础和经验而言,要造万吨水压机确实有很大风险。然而,沈鸿同志却毅然地站出来,向中央提出建议,主动承担了主持建造万吨水压机的重任。敢干并不等于蛮干。沈鸿同志认真吸取“大跃进”期间许多项目,不顾实际条件,忽视科学规律,最终导致失败的教训,深知万吨水压机的研制事关重大。要确保研制成功,必须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必须特别强调质量和实效,不能为追求进度而放松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为了验证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确保水压机的质量,江南造船厂先后制造了一台120吨和一台1200吨模拟试验水压机,把问题在模拟样机上解决了以后,再造万吨水压机。为了选定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他深入基层和现场,调查已有的水压机和相关资料、技术条件,鼓励大家反复研究每一个技术环节,精益求精。水压机可锻钢锭重量是衡量水压机性能的重要指标。当时普遍倾向于“能大尽量大,能好尽量好”,而沈鸿同志则冷静地分析了实际需求,实事求是地确定了重量限额。
- 沈鸿同志的这种求真务实的作风在“大跃进”期间尤其难能可贵。他的这一作风在水压机建造成功后进一步体现出来,他在1965年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时,仍然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水压机在设计制造和使用中的问题。
- 在制造九大成套设备问题上,有些同志对国产设备信不过,主张进口国外产品。为了消除顾虑、统一认识,机械部和冶金部主管领导,尤其是沈鸿副部长到所有承担九大设备设计、制造的院、所和工厂进行动员,做耐心细致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为了做好九大设备设计方案的前期工作,沈鸿积极了解国内相近设备的运行情况,搜集国外同类设备的技术资料,广泛听取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意见,正确地判断重大设备设计的先进性、合理性和实用性。他要求对每套重大设备都要进行各种试验研究,包括模型试验、制造中间试验设备,取得经验后再制造正式产品。
- 在长期的实践中,沈鸿同志总结出了改进老产品、发展新产品、研制重大装备的“七事一贯制”(产品的研究、试验、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四个到现场”(试验到现场、制造到现场、安装到现场、使用到现场)等科学工作方法与管理经验。
- 突破关键与系统集成
- 沈鸿同志主持研制重大装备,既着力关键技术的突破,又重视多项技术的系统集成。
- 万吨水压机的研制是这两方面辨证思维的很好体现。上海当时缺少生产大型机器与大型零部件的加工条件,不可能用常规的方法制造大型水压机,必须在思路上另辟蹊径,在技术上有所创新。1960年,设计组打算选用电渣焊工艺和全焊结构作为制造水压机的技术方案,苏联专家对这个方案的可行性表示怀疑。沈鸿同志并未因苏联专家的看法而动摇,确信设计组经过严格试验选定的技术路线是可行的。事实表明,采用电渣焊工艺的全焊结构是至今仍令人称道的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
- 九大成套设备的制造既是关键技术的攻关和突破,又是规模更大的系统集成。这些设备的用户主要是冶金系统的大型钢厂、铝材厂。沈鸿同志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善于协调设备制造部门和使用部门的合作,要求制造部门虚心听取用户的意见,以便制造出质量和服务都让用户信得过的精品。他请冶金部徐驰副部长共同主持每套设备的设计审查、进度安排等重要会议,商讨重大技术问题,议定设备制造厂与冶金设计院、科研院所的技术攻关和协同配合,使各单位既做好自己的工作,又及时沟通信息、相互支持、通力合作;既务期必克关键技术,又集思广益、汇集成功的工艺和技术。
- 3、自力更生与“洋为中用”
- 自主创新与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应该是相互促进的。沈鸿同志能够巧妙地吸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将自力更生与“洋为中用”很好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沈鸿同志对中国机械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有着清醒的认识,非常关心国际上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重视搜集国外的新资料,以便学习和借鉴。在水压机研制之初,他和设计人员到全国各地了解国外制造的水压机的设计特点和使用状况,并做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同时,他还和技术人员们搜集了大量关于水压机的图书资料,特别是西德专家密勒著的《水压机与高压水设备》的俄文译本和《苏联机器制造百科全书》的有关内容。万吨水压机研制所用的电渣焊技术在当时是一项先进的制造技术,国内还鲜有应用。当设计人员从英国的杂志上查到电渣焊的信息后,他组织江南造船厂立即着手研究,通过反复试验,成功掌握了这项新技术。
- 创新思路还来自敏锐的洞察力、想象力以及学习和综合能力。万吨水压机有四根立柱,每根立柱长18米、净重80吨。设计人员提出,用电渣焊的办法,将小件拼合成大柱。沈鸿同志在吃饭时受到筷子的启发,想到把一根立柱视为是一把“筷子”,制造“组筷式”立柱。这个想法很巧妙,但焊接操作难度较大。后来,刘鼎副部长向沈鸿建议制造“竹节式”立柱。刘鼎知道哈尔滨坦克厂用类似的拼焊法制造炮塔。这种方法原来是德国人在二战期间采用的,在工艺上较“组筷式”容易实现。正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江南造船厂用此拼焊法成功制造了大立柱等水压机的大件。
- 将帅之才与技术工人
- 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组建。要培养、造就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创新人才,组建富有极强协同作战能力的创新团队,尤其要培养具有综合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工程管理能力的将帅之才。沈鸿同志正是这类人才的代表。
- 沈鸿同志在注意设计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同时,特别重视发挥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的作用。沈鸿同志自己是技师出身的机械工程专家,深知技能人才的作用。他鼓励技术工人大胆尝试,在水压机的制造、安装等工序中,一批非常优秀的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在许多关键技术环节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到晚年,他还十分关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1997年他和夫人决定,捐献出多年积攒的20万元,建立了基金,专门用于奖励为培养机械技能人才做出重大贡献的教师。沈鸿同志留给我们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光辉,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感到十分亲切,感受到他的思想深邃,备受启迪。今天,当我们举国上下正在为振兴装备制造业而奋斗之际,不正需要这些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的激励吗!
- 沈鸿同志的这种求真务实的作风在“大跃进”期间尤其难能可贵。他的这一作风在水压机建造成功后进一步体现出来,他在1965年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时,仍然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水压机在设计制造和使用中的问题。
三、学习沈鸿,致力振兴
-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
- 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尽快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其方向可归纳为抓两头(重大成套装备和基础装备),促循环(循环经济、环境友好),抓拓展(拓展服务领域),促融合(融合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促延伸(延伸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 大力发展重大成套装备和基础装备。选择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设备、百万吨级大型乙烯设备、大型煤化工设备、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大型煤炭井下综合采掘提升选洗设备、高速列车和新型地铁车辆、大型施工机械、新型纺织机械等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对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能够尽快扩大自主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的重大装备,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以求实现重大突破。
- 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装备是制造各种机器的母机,它是实现制造技术和装备现代化的基石,是保证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防工业的战略装备,应当立足国内。现在基础装备发展滞后已严重制约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发展航空航天、船舶、发电设备制造等需要的大型制造装备,汽车制造需要的高效、高精度成套设备,新一代数控系统,高性能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功能部件,仪器仪表和自动化元器件及系统。
- 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强节能和环保。装备制造业所提供的发电设备、各种工业炉窑、汽车等交通运输设备,是消耗资源的大户,污染环境的源头。按照建立节约资源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及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必须大力发展资源消耗少、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装备,回收利用余热、余气的能量回收设备,大宗废弃物如废旧计算机、家用电器、汽车的拆卸、回收、再利用设备,及各种环保设备。
- 加快拓展服务领域。装备制造业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拓展服务领域,由传统的钢、电、煤、化、油等产业部门拓展到信息、电子、通信、核电等领域及新兴产业。
-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生物技术及生物制品产业、新能源技术及其产业、新材料技术及其产业、海洋技术及其产业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以极大规模集成电路专用制造设备为代表的电子工业专用设备、生物制药和中药现代化设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煤的气化、液化设备、深海资源开采设备等提出了技术越来越高、市场越来越大的新需求,装备制造业必须高度关注、及早介入。
- 农业的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民收入的增加,对新型农业装备、农副产品深加工装备、节水灌溉设备、小型化的环保设备等提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 广泛融合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渗透性强、技术变革快、应用广泛。信息通信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结合,可以提高装备制造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柔性化,使设计研发提高效率和成功率,进而实现企业综合管理信息化,从而提高装备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并达到节约资源消耗、降低成本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间信息的互通互联,改变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模式。装备制造业融合信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是提高产业整体效益和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 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装备制造业不但要关注有形产品的生产,还要顺应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借鉴工业发达国家的做法和经验,重视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现代制造服务业属于技术产业性服务业,主要是围绕有形产品的产前、产后发展起来的,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用户需求的产物。现代制造服务业所创造的利润,在制造业的整个价值链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这是装备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
- 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
- 实现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键是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状况并不令人满意,在科技投入、创新体系、技术来源、人员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特别是资源短缺与环境的约束,以及从国际科技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强化的趋势,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到了必须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发展的历史阶段。大幅度地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刻不容缓。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我以为,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发挥市场拉动和技术推动的双重驱动作用。
- 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特别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需求;同时还要发挥科技发展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推动作用。在市场拉动作用和科技推动作用双重驱动作用下,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必将迅速提升。
-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三种途径。原始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飞跃,是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科技竞争力的源泉,也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重要体现。因此,对装备制造业中的科学问题、交叉学科及前沿技术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装备制造科技工作者,应努力关注和把握世界科技新发现和新进展,重点聚焦于涉及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装备的基础问题和前沿领域,开展有关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原始创新性研究。
- 当前,我们应该关注:重大装备自主创新设计与制造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基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设计与制造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微机械学与微纳制造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仿生机械及生物制造。
- 同时,应该明确,装备制造业中存在的大量科技问题是工程技术问题,必须把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求得解决。
- 第二,着力解决好四大问题。
- 解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良的顽症。全力解决长期以来存在、但一直没有解决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不力的问题。国家应加大对重大技术和重大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的宏观管理;通过国家资金的投入引导企业和全社会增加消化吸收的资金投入,改变引进技术有钱有力、消化吸收没钱无力的局面;组织产、学、研等方面的科技力量联合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对于重大装备的引进,用户单位应吸收制造企业参与,共同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并在消化吸收和国产化的基础上,合作开展创新活动,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对国内尚不能提供、且多家企业需要引进的重大装备,应由国家综合经济部门协调,组织统一招标,积极引导外商与国内企业联合投标,并支持国内企业尽可能多地参与分包和实现本地制造;研究制定联合消化吸收再创新中知识产权的归属、利益分配问题,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机制。
- 解决系统设计、系统集成技术能力薄弱的问题。我国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系统设计、系统集成技术能力薄弱,难以为用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以至做了成套装备工作量的大部分、却只取得价值量的小部分。针对我国当前系统设计和系统成套能力薄弱的现状,必须积极发展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技术,形成重大装备成套和工程承包能力。
- 尽快改变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缺失的状况。共性技术是各类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基础,是国防现代化的公共支撑技术,也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加强共性技术研究是各国工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核心内容。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都拥有强大的从事产业共性、前瞻、关键技术研究的研究机构。这些机构在弥补市场功能缺陷、加速技术扩散、支持企业创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技术基础平台作用。相比之下,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薄弱状况日趋严重,以至出现共性技术研究缺失的状况。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还未根本转变,广大中小型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较弱的情形下,多数企业无力支持共性、基础及前瞻技术的研发,更需要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上的基础和引导作用,推动产业共性技术研究能力建设,支持并形成一支高水平、精干的研究队伍,是强化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弥补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 解决学科发展和产业技术发展的紧密结合。装备制造科技发展的总趋势是多学科交叉和综合。数字智能化、微型精密化、高效绿色化、柔性集成化已成为主流发展趋势。而当前学科发展和产业技术发展中,相互之间的关联和结合度较弱,影响了创新集成的效能。因此,装备科技工作者,应努力关注相关交叉科学和产业技术的发展态势,努力将交叉科学的新技术、新创造引入新装备、新系统,形成集成创新。
- 当今时代,微纳制造、光电制造、精准制造、航空航天制造、生物制造等制造技术新领域;仿生机械学、纳米摩擦学、制造信息学、制造管理学等新兴科学;以及环境保护、产品安全性、材料和能源的节省、机电装备的再循环、再利用、再制造,可再生、可替代等;无不都是交叉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前沿和方向。
- 第三,加速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 企业是装备制造业技术的主要需求者、主要投入者,也必须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我们期望通过企业的努力、政府的支持,在大企业建成一批可与国外大公司研发中心抗衡的企业技术中心,并以此带动广大中小企业成为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主体。
- 在构建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主体地位的同时,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在研究机构和大学加强和新建一批制造科技相关重点实验室;发展设计咨询中心,共性技术、技术标准、技术监测与认证、中试孵化等技术中介和服务中心;建设共享、互联的先进制造技术信息网络及数据库。
- 加速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时,还要注意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要革除应试教育、注入式教学方法的弊端,创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研究的结合,着力培养自主创新的自信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 必须重视创新环境与文化建设。要完善法制化的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树立科教兴国,创新为民的创新价值观;克服学术界心浮气躁之风,构建求真唯实,宽容失败,注重效率,协力创新的良好科学道德、学术风气与创新环境。
- 同心协力、各方配合,努力实现装备制造业的振兴
-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化,既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又为我们提供了扩大国际市场的机遇。我国装备制造业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当前,振兴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国家产业战略,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各方配合,用户方和装备制造方共同努力,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诚然,我国装备制造业提供的产品和装备与用户的要求有距离,在质量和可靠性方面还不尽人意,但也必须看到,现在的装备制造业与沈鸿同志所处时代相比,无论规模、水平、条件、能力都要强得多了,只要通过自主创新,尽快实现产业升级,敢于与世界先进同行竞争合作,重大装备制造完全是可以立足国内的。为此,国家已采取和将要更多,更有效的措施,支持国产装备的研发和使用,包括设立依托工程、建立风险基金、实施税收和信贷优惠等。相任自己的力量,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装备制造业业内也要发愤努力,用事实赢得用户的信任。
-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发扬光大沈鸿同志的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精神,走出一条“立足国情、放眼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道路。
- 机械行业的同志们、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21世纪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实行全面振兴的时代。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以胡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扬沈鸿同志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精神,为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 大力发展重大成套装备和基础装备。选择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设备、百万吨级大型乙烯设备、大型煤化工设备、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大型煤炭井下综合采掘提升选洗设备、高速列车和新型地铁车辆、大型施工机械、新型纺织机械等一批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建设有重要影响,对产业升级有积极带动作用,能够尽快扩大自主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的重大装备,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以求实现重大突破。